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和使命。
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來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為了讓人民群眾在天藍、地綠、水清的優美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從霧霾治理到重污染天氣應對,從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到消除黑臭水體,從生活垃圾分類到拒絕洋垃圾入境,一大批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強。
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保護環境是我們黨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解決老百姓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一直是我們黨高度關切并為之殫精竭慮的重要工作。
上世紀70年代,北京官廳水庫發生水污染事件后實施的治污工程,拉開了我國污染治理的序幕。此后,聚焦老百姓守著水缸沒水喝的問題,我國開展了“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聚焦損害老百姓健康的酸雨等大氣污染問題,我國劃定了“兩控區”。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解決了一大批在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但是環境質量改善與老百姓的期待還有不小差距。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我們必須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就要打幾場標志性的重大戰役,集中力量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為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黨中央從頂層設計入手,“五年規劃”里,綠色指標的分量越來越重。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通過,“十三五”規劃擴大污染物總量控制范圍,將細顆粒物等環境指標列入約束性指標。要求在繼續實施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控制基礎上,增加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等作為約束性指標。
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在“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10項約束性指標基礎上,又增加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兩項約束性指標。“十三五”階段生態環境保護的約束性指標達到12項。
——為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黨中央聚焦突出環境問題,全面打響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藍天保衛戰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地區、汾渭平原等區域為重點,從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調整能源結構、積極調整運輸結構、優化調整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等幾方面部署,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心肺之患。
碧水保衛戰重點圍繞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長江保護修復、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和渤海綜合治理等,讓人們重拾記憶中的“鄉愁”。
凈土保衛戰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具體措施集中在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通過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進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等,讓人民群眾的家園越來越美。
各級黨委政府把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為重點工作總體部署,強力推進。河北除了細顆粒物濃度指標外,增加優良天數比例作為約束性指標;浙江打出“五水共治”系列組合拳,以治水為突破口加快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有力帶動城鄉環境面貌提升;山東建立土壤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對1142家企業實行重點監管,16個市均至少建成1家綜合處置中心,實現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與產生量的基本匹配。
截至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8%。
全國10638個農村“千噸萬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8.2%;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提高到83.4%,相比2015年提高17.4個百分點。
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3%以上;超額完成重點行業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的目標任務;“洋垃圾”被徹底擋在國門之外。
廣州敏宏環保敬展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致力于:工業油煙凈化器、油煙煙塵凈化器、工業油水分離器、餐飲油煙凈化器,廚房油水分離器,廢氣凈化設備、噴淋凈化設備、活性炭廢氣吸附設備的研發、制造、銷售,環保工程設計和施工的環保企業。
回應群眾呼聲,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
“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待更優美的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圍繞解決好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回應人民群眾呼聲和期待。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就是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回應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新期待的一項重大舉措和制度性安排。自2016年1月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河北試點迄今,已開展至第二輪第三批。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就督察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加大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力度,形成強大震懾,倒逼責任落實,以看得見的成效取信于民。
在遼寧沈陽,一小區居民此前多次投訴:喝的自來水可能混合了小區污水,有異味,嚴重影響正常生活。2021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遼寧期間,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屬實后,督促地方政府制定整改方案,并到現場核查方案落實情況,著重聽取群眾呼聲。
數據顯示,第一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共受理群眾舉報21.2萬余件,合并重復舉報后向地方轉辦約17.9萬余件,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生態環境問題15萬余件。其中,立案處罰4萬多家,罰款24.6億元;立案偵查2303件,行政和刑事拘留2264人。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共移交責任追究問題509個。
這場觸動靈魂的督察,從督企到督政、督部門,有效壓實了地方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獲得了百姓點贊、中央肯定、地方支持、解決問題的贊譽。
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開展的同時,省級環境保護督察也在推進。2017年2月,四川開展第一批省級環境保護督察,值得關注的是,每個督察組的組長都由省領導擔任,體現出對人民群眾希望改善生態環境的熱切回應。
為督促地方黨委政府落實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策部署,督察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早在2008年,為應對頻發的跨區域環境問題,原環境保護部相繼組建覆蓋31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和華北督查中心。2017年經中央編辦批復,更名為督察局。2019年6月,中辦、國辦以黨內法規名義印發《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此后,中央和省兩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體制日益完善。
人民群眾對環境污染問題深惡痛絕,除了生態環保督察,嚴格環境執法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有力武器。
——手段加嚴,增強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的震懾力。
2014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這是國務院首次就環境監管執法工作專題下發文件,要求對各類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做到有案必查、違法必究。2015年施行的史上最嚴新環保法,賦予了生態環境部門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限產停產、移送拘留等執法權,環境執法手段得到極大豐富和強化。
——執法創新,讓環境污染行為無所遁形。
“左轉舵9點鐘方向,目標沉降池上方,高度30米。”隨著指揮人員口令,一架無人機順利起飛,迅速鎖定目標……這是利用無人機開展環境執法的一個場景。近年來,遙感、無人機巡查、在線監控、視頻監控、用能監控、大數據分析等科技手段紛紛用于執法監管。生態環境部門還通過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強化現場檢查計劃等制度,不斷優化執法方式,實現對守法企業無事不擾,對違法企業利劍高懸。
——部門聯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合力。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檢、公安部表揚了在2020年打擊危廢犯罪活動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在打擊環境違法犯罪面前,部門聯動一直都是最經典的組合。這方面還有一個表率——浙江,其2018年在全國率先實現省、市、縣三級生態環境與公檢法機關聯絡機構全覆蓋,緊密合作之下,聯動辦案成常態。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也通過檢察公益訴訟和公開審理環境案件等方式,震懾環境違法犯罪分子,與行政執法部門形成保護合力。
“十三五”期間,全國共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83.3萬件,罰款金額536.1億元,分別較“十二五”期間增長1.4倍和3.1倍;適用新環保法配套辦法辦理案件14.7萬件。
2018年以來,全國公安機關已破獲污染環境案件1.2萬起,抓獲犯罪嫌疑人近3.3萬名;“十三五”期間,全國各級法院共審結各類環境資源一審案件超百萬件。2018年8月以來,各級檢察機關已批準逮捕涉嫌破壞環境資源犯罪的犯罪嫌疑人3.5萬人,立案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17.2萬件。
——“放管服”改革,解決企業痛點。
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對企業不僅要依法依規嚴格監管,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經濟高質量發展,還要加強幫扶指導,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支持服務企業綠色發展。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山東省、安徽省實施并聯審批、首問負責、一次性告知、審批時限承諾等制度,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平均時間比法定時限減少一半以上。
江蘇省出臺環保應急管控豁免“十一條”,首批將200家污染排放水平明顯好于同行的企業納入豁免名單。
在執法幫扶方面,河南省9部門共同開展“千名專家進百縣幫萬企”綠色發展服務活動,累計派出專家5000余人次,服務企業3500余家,幫助企業發現各類問題1萬余個。
湖北省組織“千名干部進千企”行動,組織干部前往能源、建材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業務指導,幫助企業用好環保優惠政策。
共建共治共享,建設美麗中國成為人民自覺行動
我們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是為了人民,也要緊緊依靠人民,發動人民,打一場污染防治的人民戰爭。
2013年,有市民懸賞20萬元請環保局長下河游泳,引發熱議;還有市民因噪聲污染懸賞10萬元請環保局長來家睡覺,在微博上大量轉發。
這兩起新聞事件背后,折射出人民群眾對事關切身利益的環境問題高度關注。生態環境部門也一直鼓勵人民群眾關注、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并從制度上加以保障。
——全面設立有獎舉報制度。
天津針對一起舉報非法處置廢鉛酸蓄電池案,獎勵舉報人20萬元;甘肅一環保公益組織舉報環境違法案件,獲得獎勵1萬元……
生態環境部門一直把舉報獎勵制度當做與人民群眾溝通的連心橋,鼓勵各地開展有獎舉報。2020年4月,生態環境部專門印發《關于實施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制度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到2020年年底前建立并實施舉報獎勵制度。
目前,全國已有30個省級和313個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制定出臺了舉報獎勵規定。2020年,全國實施舉報獎勵的案件達13870件,同比增長44%;獎勵總金額719萬元,同比增長100%。
——暢通信訪舉報渠道。
為暢通舉報渠道,2009年6月5日,原環境保護部開通“12369”環保舉報熱線。2016年-2019年,全國“12369”環保舉報聯網管理平臺共接到舉報案件200余萬件,大大推動了環境問題的發現和解決。
信訪投訴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是精準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線索的“金礦”。為暢通舉報平臺,目前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已實現信、訪、網、電、微等各渠道,信訪、投訴舉報等各業務類型,登記、轉辦、處理、回復等各流程“一網整合、一網辦理”。
2020年,成立生態環境部信訪投訴舉報工作領導小組,整合投訴舉報管理機構,共為各類專項行動提供線索近20萬條。
——保障公眾環境信息知情權。
生態環境部先后印發《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企業事業單位環境信息公開辦法》等文件,不斷規范重點排污單位名錄管理和信息公開。截至2020年,全國494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部完成“裝、樹、聯”,并公開自動監測數據。
自2015年起,生態環境部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污染源監測信息發布平臺向社會公告,方便社會公眾查詢。將納入排污許可證重點管理企業的相關環境信息向社會公開。近日印發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強調保障社會公眾知情權,保護企業合法權益。
——各種方式鼓勵公眾參與。
讓公眾近距離了解環保設施單位。向公眾開放四類環保設施已達2101家,累計接待參訪公眾超1.1億人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及以上城市符合條件的四類設施開放城市比例達到100%。
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如今,垃圾分類漸成時尚,身邊自備購物袋的人多了,“光盤”、剩菜打包頗受鼓勵,不知不覺中,人們把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轉化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推動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保護事務。新環保法規定符合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提起公益訴訟。2015年,原環境保護部印發《環境保護公眾參與辦法》。泰州“天價環境公益訴訟案”就是一起由社會組織提起公益訴訟的案件,極大震懾了違法企業。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回首來時的路,我們要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期待,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同人民一道建設美麗中國。
本作品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聯系電話:150 1186 6968
敏宏官網:www.shspgay.com 環保商城:www.gzmhmall.com
工業廢氣凈化:www.gzmhkj.com 油水分離器:www.jz818.cn 油煙凈化器:www.mh118.cn